深圳荔枝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荔枝行业 > 种植技术

荔枝主害之一“蒂蛀虫”认识

简述:

       蒂蛀虫南山荔枝园这边称为“烂荔头”在90-20年代一直是南山荔枝园多年的忧患。也是目前市民吃食荔枝经常遇到主要害虫之一。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乐斯本的出现对蒂蛀虫得到控制。本园荔枝出产一般很少出现蒂蛀虫,因为蒂蛀虫每年第一次必须及时观察掌握好,管理好。蒂蛀虫对荔枝从坐果直到成熟都为荔枝园的一个技术考验。目前市场部分荔枝拨开荔枝皮还是带有蒂蛀虫。近几年来,由于新果场没有完全掌握其防治规律,损失惨重,据调查,一般受害率在20~60%之间,今年严重达100%。因而做好蒂蛀虫的防治是获得荔枝、龙眼丰收重要保证,为害果实在外观上很难发觉该虫为害,造成大量落果或不脱落但已失去商品价值;发现蒂蛀虫应该扔掉,以免发生拉肚子等现象。

 

 主要分布地区: 

        荔枝蒂蛀虫遍布我国各荔枝主产区,印度、泰国、南非等亦有分布。幼虫自荔枝第2次生理落果后的整个挂果期间均可危害,常引致大量落果或造成“粪果”,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;亦能蛀食新梢、花穗、叶片中脉。同样为害龙眼。过去曾长期误称为可可细蛾或爻纹细蛾,应予订正。
 

形态特征:
       成虫体长4-5毫米,翅展9-11毫米,触角约为体长的1.5倍。前翅2/3基部灰黑色,端部橙黄色,在翅的中部有一组由5条相间白色线构成的“W"形纹,两翅合拢构成清晰“爻”字纹是该成虫的最明显特征。卵椭圆形、扁平,长径0.3-0.4毫米,卵壳微突并有不规则的网状花纹。老熟幼虫圆筒形,黄白色,长8-9毫米,仅具4对腹足,臀板三角形蛹长约7毫米,初呈淡绿色,后转为黄褐色,触角长于蛹体,头顶有一个三角形突起的破茧器。蛹具薄膜状的茧。
 

生活史及主要习性:
       荔枝蒂蛀虫在广州附近地区每年10-11代,世代重叠,主要以幼虫在荔枝冬梢或早熟品种花穗穗轴顶部越冬。越冬代成虫3月底至4月初羽化,交尾后2-5天产卵,卵散产,具明显的趋果性和趋嫩性,卵期2-6天。幼虫孵出后自卵壳底面直接蛀入寄主内,整个取食期间均在蛀道内,虫粪也留在蛀道中,决不破孔排粪。为害荔枝果实的幼虫自第2次生理落果后(即果核从液态转为固态),开始蛀入幼果核内,引致大量落果;危害近成熟的果实时,幼虫在果蒂与果核之间食害,受害果实虽多不掉落,但在果蒂与种柄之间充满褐黑色粉末状的虫粪,俗称“粪果”,不堪食用。幼虫期8-11天,老熟幼虫脱果后主要在浓郁的叶片结薄茧化蛹,也有少数吐丝下坠在地面的落叶上结茧。蛹期约7天。成虫期8-10天。蒂蛀虫的为害与荔枝品种及果实的成熟度关系密切:早熟品种受害最早,中、迟熟种受害相对最重,果实越接近成熟期受害会越严重。
 

 

如何防治蒂蛀虫

         蒂蛀虫又叫荔枝蒂蛀虫、蛀蒂虫,旧称爻纹细蛾,蒂蛀虫是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。蒂蛀虫对荔枝龙眼周年为害。该虫不仅蛀害荔枝,同时也严重危害龙眼,根据在华南农业大学龙眼园的调查,龙眼果实落果中48%是由于蒂蛀虫危害引起的;不仅严重危害果实,同时也危害嫩茎、嫩叶、花穗。在稍期危害嫩茎、嫩叶,该虫以幼虫钻蛀嫩茎近顶端和幼叶中脉,被害嫩梢顶端枯死,被害叶片中脉变褐色,表皮破裂;在花期危害花穗,幼虫钻蛀花穗嫩茎近顶端,造成花穗干萎在果期危害果实,幼果膨大期蛀食果核,导致落果,果实发育至着色后,产卵在近果蒂部的龟裂片处,幼虫孵化后,直接从卵粒蛀入果实中取食种柄,遗留虫粪于蒂内,不仅影响果实发育,出现采前落果,更严重的是影响品质,造成收益大幅度下降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蒂蛀虫在广东地区每年发生10--12代,世代重叠,田间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各虫态共存。卵期2--2.5天,幼虫期7--8天,蛹期7--9天,产卵前期约4天,一个世代约20余天。成虫是细小蛾子,夜间羽化,体长只有0.4--0.5厘米,外表灰黑色,飞翔力不强,白天多静伏在树冠内枝干上,受惊扰则作短暂飞舞后再停息在原树,很少远飞。成虫一般在早晨交尾,晚上产卵,喜欢在荫蔽、通风透光较差的果园产卵,卵粒单个散产在荔枝果实龟裂片缝间,着卵较多在幼果中下部果皮或近成熟和成熟果实的果蒂上,幼虫孵化后多从卵壳底面直接蛀入寄主。成熟幼虫脱离果实后就在果穗、叶片、地面杂草或落叶上吐丝化

蛹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有些地方的荔枝蒂蛀虫无明显冬眠现象,加上有大量的冬梢及早熟花穗作食料,使其能在春季生长、发育。某些年份春季降雨量偏少,使越冬虫源的存活率大大提高,翌年的虫口基数较大。该虫周年食料丰富,繁殖力强。防治蒂蛀虫要做好综合防治。在果期清理烧毁地下落果,减少下代虫源;采果后做好清园工作,把枯枝、落叶、落地果清理干净;把病虫为害的枝条、阴枝等剪去,使果园通风透光;适时放秋梢,控制冬梢,短截花穗,减少冬春季的虫源;如合理用肥,合理疏梢等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由于蒂蛀虫在卵期有卵壳,蛹外包一层茧状丝膜,农药对卵、幼虫和蛹基本无作用。虫卵孵化后幼虫从卵壳底部直接钻入果实内,很快便发育成熟,药剂也难以将其杀死。该故田间喷药只能抑制卵的孵化及杀死成虫和初孵幼虫,重点在成虫出现时防治。注重虫情测报,抓准防治时机。喷药时机是否合适是防治效果大小的关键。防治蒂蛀虫应在其成虫羽化初期至盛期进行。虫情预测可采取室内养虫结合田间调查进行,田间调查果实着卵量、成虫密度、落地果虫口率及蛹的羽化进度,预测下代羽化峰期,以确定适宜的防治时机。只要在羽化率30--40%和70--80%时喷药防治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果期是蒂蛀虫生长发育条件最适合、发生数量最大、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时期。要抓紧果期防治。在果实成熟前40天左右时检查果实上的着卵量,当着卵量达1%时要喷药防治,需防治2--3次,每次相隔5天,采果前20天和10天各喷药一次。

 

        选用的药剂要有较强的触杀和渗入果皮特性,以杀死成虫和低龄幼虫,可供选用的药剂有:农斯特(40%乳油)1000--1500倍液,或虫地乐(55%乳油)1500倍液,或阿锐宝(4.5%乳油)1000--1500倍液,或25%杀虫双水剂500倍加敌百虫600--1000倍液,或10%天百可1500--2000倍液,或52.25%农地乐1500倍液,或高效灭百可5000倍液。或48%乐斯本1000倍液,或20%杀灭菊酯乳油1500倍液,或10%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,或2.5%功夫乳油2500倍液,或2.5%敌杀死乳油4000倍液。推荐药剂:乐斯本乳油150斤水配对60-80毫升乐斯本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由于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的特殊性,在防治中要抓好喷药质量,不仅要喷花果,对树木内膛、树干及地下杂草都要喷到。另外,在药液中加入一些增效剂和展着剂,应于傍晚喷药,注意轮换农药,以提高防治效果。
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0516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