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南山龙眼

龙眼鬼帚病防治

 鬼帚病病原 

    本病原为龙眼丛枝病毒。为一种线状质粒,大小为12纳米X1000纳米,只存在于寄生筛管内,多数是许多粒子聚在一起,很少是单个独自存在的,球形或不规则状质粒,大小为40~70纳米,可能为类苗质体,或病毒与类苗质体复合感染,尚待进一步研究。 

    病害症状

    主要为害春梢及花穗。嫩梢受害,幼叶狭窄,淡绿色,叶缘卷曲,不能展开,严重的全叶呈线状扭曲,成叶受害,羽状复叶的小叶柄常扁化变宽。叶片凹凸不平,卷曲皱缩,叶尖,叶缘向叶背卷曲,叶脉淡黄绿色(脉明),对光透视可见脉间呈现大小不等,不规则形的黄绿色斑驳。发病严重时,梢端叶片呈线状的畸形叶,不能展开,烟褐色,有时在枝梢上同时具有畸形叶和大小正常叶,但叶面凹凸不平,具明显斑驳。病树叶片多为各种畸形叶,容易脱落成秃枝。 

    有时同一枝条上,春、秋梢叶片畸形,而夏梢叶片生长正常。 

    发病严重的植株,嫩梢顶部的畸形叶,常全部秃落成乔枝,秃枝节间缩短,所生的侧枝节间亦缩短,成丛生、扫帚状的褐色无叶枝群,果农称之为“扫帚病”、“鬼帚病”和“胡芽”。 

    花器受害,常因节间缩短,花穗呈丛生短簇状,质柔软而稍臃肿,花畸形膨大,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,故有“虎穗”和“哑吧”、“鬼穗”之称。一般不开花不结果,或开花结果但是果实发育不良,果小、果肉淡而无味,无食用价值,发病花穗褐色于枯,经久不落。 

    发病规律

    本病的初侵染,主要借带病苗木,接穗和种于传播,亦可通过嫁接传染。用二年生砧木进行嫁接传病,潜伏期约需7~8个月之久,田间自然传播、媒介尚未明确,根据调查可有与荔枝底白蛾蜡蝉、角颊木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有关。 

    发病条件通常幼年树比成年树较易感病,受害亦较严重。凡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,荔枝椿象、白蛾蜡蝉和木虱危害严重的发病较多,树势衰弱,秋梢抽发不整齐,在寒潮来临时,尚未生长充实的冬梢容易发病。 

    防治办法

    本病主要通过每殖材料传播,因此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培育无病苗木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。①严格实行检疫,禁止病苗、病接穗和带病种子传入新区(无病区)和新果园。③培育无病苗木,用无病、品质优良的母本树的种子或接穗育苗,严禁从病树上高压苗木。③无病区和新建果园,要选用抗耐病品种。④结合修剪、疏花疏果等作业,剪除病枝、病穗,拔除病苗,集中烧毁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势的扩展,延长结果年限。⑤及时防治木虱、荔枝螨、白蛾蜡蝉等害虫。④加强栽培管理,发现零星发病的植株,应立即砍伐烧毁,在龙眼生长期中,注意适时适量施肥,增强树体健壮,提高抗病力,采果前后在施用氮肥的同时,合理施用磷、钾肥,促使秋梢及时萌发、充实,增强抗寒力,可减少秋梢发病。 

   鬼帚病 : 又名丛枝病。秃枝病、扫帚病、胡芽、麻风病、虎穗和哑巴等,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浙江和台湾等省(自治区),本病在福建危害严重。在广东、广西危害较福建轻。病树的花穗、枝梢生长畸形,发病枝梢上的花穗不能结实,病树树势衰弱,产量逐年下降,常年减产20%~30%,严重时全无收成,终致死亡。 

点击次数:  更新时间:0606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